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七旬退休教师刘国方:让民族文化基因代代传承 每日热议
来源:南阳网     时间:2023-06-15 12:20:23

投资百万元,自建农耕民俗文化馆,七旬退休教师刘国方——


(资料图)

让民族文化基因代代传承

刘国方解说农家生活。

刘国方是著名书法家,也是南阳市第十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他倾尽所有,创办千年古镇铜瓦店民俗文化馆,只为留存过去的农耕文化遗产,让民族文化基因代代传承。

刘国方示范在石磨上磨豆腐。

退而不休

翰墨育人写春秋

刘国方,白水草堂主人,宛城区瓦店镇人,父亲刘学信的字远近闻名。受父亲影响,刘国方也喜欢上了书法艺术。闲暇时间,父亲临摹并装订成册的《王羲之草诀歌》《汉隶书选字帖 赵松雪千字文》等成了刘国方的字帖。渐渐地,刘国方的书法作品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多次在国内外参展、获奖,他也因此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授予“百名中国书画名家”称号。

在从教的36年中,刘国方两次义卖书法作品,为困难学子解决燃眉之急。2012年5月19日,宛城区政协、共青团宛城区委、宛城区教体局联合举办 “迎农运、献爱心”刘国方书法精品义卖暨希望工程捐赠仪式,此次活动筹得善款9万余元,现场捐助30名困难学生,余款捐赠给希望工程。2019年1月1O日,他拿出自己多年书写珍藏的100余幅作品,举办“精准扶贫 造福桑梓 志智双扶 自强脱贫”刘国方书法精品义卖活动,所得善款9.2万元全部现场捐赠给55名困难学生。

“今年,十中书法特长班有16名学生,9名学生在去年11月26日举办的专业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希望他们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文化课成绩也像专业课成绩一样出彩。”6月11日,刘国方告诉记者,他是十中唯一的一名书法老师,为了不耽误学生,他退休后又回到学校,义务给学生上书法课。“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希望更多的学子能通过练习书法使心灵宁静,有个健康美好的明天。”

刘国方展示老物件——瓦模。

跋山涉水

“淘”来3000余个老物件

“这个龙骨水车十分宝贵,是农民灌溉用的,把低洼处的水抽到高处浇地。为了得到它,我跑了3趟,最后和好朋友蒋敬浩一起,费了很大劲儿,花了3200元才从桐柏县毛集镇一个小山村的农户家里‘淘’到手。”刘国方得意地说,“你瞧,这个龙骨水车配件完整,功能齐全,是木工纯手工制作,没有用一个铁钉,由几百块大小不一的木块配件打造而成。”

“这个清代的顶子床做工考究,雕刻的图案都象征着吉祥富贵,是过去大家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据说这张顶子床一个精细木工制作的话,需要三四年才能完工。2021年10月,我花了1.3万元从淅川一个收藏爱好者手中‘淘’来的。” 在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生活馆里,刘国方说,他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张床,因为小时候,他家就有一张这样的床,也在多个亲戚家见过。

70岁的刘国方自小生活在农村,在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对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十分熟悉。他说,受现代生活影响,农耕生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老物件越来越少,民俗文化也逐渐被冲淡,出现了传统文化传承难题。意识到这一点,他从2016年开始搜集老物件,竭力“挽留”农耕民俗文化。

这些年,看到有人翻盖新房,嫌老屋里闲置的老物件碍事丢弃,刘国方就不辞辛苦,一件一件搬回家,擦干净后,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有时,他还到古玩旧货市场里“淘”,跑到新野、淅川、内乡、社旗等周边地区,进村入户,回收老物件;还多次和好朋友蒋敬浩、蒋吉龙一起开车到洛阳收购陶瓷制品、青铜器。就这样, 一件接着一件,一年接着一年,经过8年的努力,刘国方收集的老物件有3000余件,从炊具、生活用具、耕种用具到日常用品,几乎涵盖了过去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文化馆

只为传承民俗文化

每个老物件都留有岁月痕迹,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或一些让人难忘的故事,承载了那个年代的点点印记和智慧财富。在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里,刘国方辛苦收集的3000余件老物件,静静地诉说着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历史。

“我自建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的目的,就是让这些老物件能给后人留下一个了解历史变迁的精神家园。”刘国方如是说。

走进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锄、耙、铡刀、纺车、织布机、蒸笼屉、架子车、木工的锯子刨子等生产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刘国方介绍,整个农耕民俗文化馆分纺织展区、劳动工具展区、布匹展区、粮仓展区、砖瓦建筑模具展区、日用品展区、渔具展区、交通工具展区等数十个展区,并制作了不同的展板。馆藏物品涵盖了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到农耕时代不同的民俗物品。

记者看到,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里还打造了数个生活小场景,立体重现昔日农村民俗风情。在老式农村厨房场景中,一个砖砌的锅台,两口铁锅,一台风箱,老式木拍子、蒸笼,水缸……过去人们的一日三餐,就是在这样的厨房里做成。刘国方还特意从外地买来了“牛”“驴”“鸡”等造型,于是有了戴着牛笼嘴的“黄牛”拉车、“小毛驴”拉石磨等场景。在一楼的一角,还修起了一座茅屋,草房顶、土坯墙,茅屋一侧,还有一个小型鸡舍……一个个场景,原汁原味地反映出传统农耕生产生活风貌。

“真心希望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建成后,能为后人留下一处精神家园,让民族文化基因代代传承。”结束采访时,刘国方感慨道,目前虽已投资近百万元,可还有待完善,期盼有关单位或有能力的爱心人士支持这个公益性农耕民俗文化馆建设,以便收集到更多老物件,让文化馆能够早日免费开放,早日成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给孩子们进行直观的、有温度的、有内涵的实物教学。(全媒体记者 赵明禄 周梦 文/图)

云阅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