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天天报道:你见过这样的黄鹤楼吗?文史讲坛讲述武昌城的1800年
来源:极目新闻     时间:2023-04-20 10:03:40

黄鹤楼对今天的武汉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景点,但是你见过全是西式建筑,还安着防火警钟的黄鹤楼吗?今年是武昌建城1800周年,4月19日,由武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武汉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武汉文史讲坛第17期讲座在武汉中心书城举行。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讲师、历史学博士刘文祥,结合他的新书《城象:武昌的历史景观变迁》,讲述了武昌城的历史变迁。

50多位市民来到新建设的武汉中心书城听讲,刘文祥深入浅出的讲解也让现场的气氛十分活跃,历史照片和现实场景的交互,让不少人在讲座结束之后仍然意犹未尽,继续和主讲人讨论。


(资料图片)

市民现场听讲座

明清大规模营建的武昌城,很多地名现在都在用

大东门、小东门,这些今天武汉人都耳熟能详的地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刘文祥说,武昌城自肇建以来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一座城垣,还要从明朝说起,而正是明清的营建,形成了今天武昌城区的主体轮廓。

1364年,朱元璋在武昌对战陈友谅之子陈理,最终迫使其投降献城。当时朱元璋驻扎在城东南的梅亭山一带,此时恰逢佳讯传来,妃子胡氏生下了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洪武三年(1370年),朱桢正式受封楚王,封地即武昌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开始规模浩大的城垣营建工程,历时十年方才完成。

讲座现场

刘文祥表示,明初这次筑城,大约在蛇山以北较多因袭了宋元城墙旧址,在山南则较此前旧城有了很大拓展。经过这次大规模筑城运动后,武昌城的南面城墙南拓至巡司河北岸,将宋代的南湖和南草市一带圈入了城内,蛇山也被整个囊入城中,而墩子湖、长湖以东的广大荒野地带,同样也被圈入城中。由此,明代武昌城墙的总长度超过了10公里,是这座古城自肇建以来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一座城垣,而城门数量也增加至9座之多。

刘文祥说,明嘉靖十四年修城后,部分城门的名称进行了变更,草埠门改为武胜门,小东门改为忠孝门,大东门改为宾阳门,新南门改为中和门,竹簰门改为文昌门。这些城门名称,在清代亦得到沿用。但是老百姓对这些城门,仍然会使用以前的称呼,这也流传到了今天,大东门、小东门,都是武汉人熟悉的地名。

黄鹤楼的第一张历史照片是英国人拍的,旧址上曾有西式建筑

作为武昌的地标,黄鹤楼的历史十分悠久。刘文祥说,关于明代黄鹤楼建筑的具体情况,亦可从明代画作中窥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幅《黄鹤楼图》,画家相传为安文正,图中的黄鹤楼仍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其南北两侧出有抱厦,与元代黄鹤楼类似。清初顺治康熙年间,黄鹤楼曾两次重建。乾隆四十三年湖北巡抚陈辉祖奏折所附的《武昌城垣图》中,可见乾隆时期黄鹤楼的图画。此图中的黄鹤楼,为三层攒尖顶,复杂多边形平面的建筑造型,与元明时期的歇山顶两层楼阁造型已迥然不同。

在选择《城象:武昌的历史景观变迁》的封面图时,刘文祥坚持使用了一幅近代的明信片,上面在武昌江边,一栋两层红色西式楼房很引人注目。刘文祥说,这其实是近代的一座“黄鹤楼”。

这座与其他时期的外形迥异的“黄鹤楼”背后有什么故事?刘文祥也做了讲解。

英国著名旅行家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在他的著作《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中,收录了1871年他在武汉拍下的三张照片。其中的第三张是汤姆逊站在武昌汉阳门附近的城墙顶上,向南拍摄的黄鹤楼,此时黄鹤楼刚刚重建数年,这是黄鹤楼历史上第一张照片,可见楼上悬挂的“北斗平临”匾。三层高的黄鹤楼建在高高的黄鹄矶上,显得十分雄伟。

珍贵的黄鹤楼历史照片

但是可惜的是,这座建于同治年间的黄鹤楼在1884年再次毁于火灾。在黄鹤楼灾后二十年的1904年,时任湖北巡抚端方在其原址主持修建了一座瞭望火情并通报火警的西式风格消防建筑“警钟楼”,楼高两层,其西侧建有一座内装自鸣钟的塔楼,发生火灾时,可以通过钟声通报火警。刘文祥说,毁于火灾的黄鹤楼原址,建起近代城市消防体系下的警钟楼,可以看作是武汉城市近代化的一个体现。由于长江大桥修建施工的需要,警钟楼已经被拆除,而在桥头的蛇山上,建造了我们今天都熟悉的黄鹤楼。值得一提的是,在复建黄鹤楼时,也参考了历史照片,为它挂上了“北斗平临”匾。

在黄鹤楼原址上修建的“警钟楼”

从治水到开发,今天的武昌滨江有张之洞的心血

今天的武昌滨江,有武汉最高的绿地中心,漂亮的武昌江滩,高档住宅林立,而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初,主政湖北的张之洞就曾对这里的开发作出过规划。刘文祥也详细讲述了张之洞对武昌滨江的开发设想。

刘文祥说,武昌城外滨江商埠区的开发,与此前张之洞对武昌堤防闸口的大举兴修整治有着密切关系。19世纪末,开埠后的汉口,迅速成为列强对中国内陆进行经济侵略的门户。张之洞认为,与其坐视列强在汉口的通商活动和中国经济利益的流失,不如主动开放,在省城武昌自开商埠,为国争利。1900年,他上奏清廷,正式请求在武昌武胜门外沿江一带划设商埠区,自开武昌商埠,随即得到了朝廷批准,由此武昌也成为了长江沿线的开放口岸。

刘文祥说,张之洞督鄂时期,在长江南北两岸的武昌和汉口都进行了规模浩大的水利工程建设,给这两座城市带来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1899年,张之洞在长江南岸以武昌城为中心,向上下游两个方向修筑了上起金口,下至青山的武昌长江大堤。其中武昌上至金口为武金堤,下至青山为武丰堤。这两座长堤中,又建设了两处至关重要的闸口,即武金堤最下游横跨巡司河的武泰闸,与武丰堤最下游青山矶下的武丰闸。

张之洞在修成武丰堤后的第二年,即下令将武丰堤以西至江边,以东距离堤脚一千丈范围内土地全部划为官地,以供“将来鄂省官设局所、农田、营房、马厂以及一切有益本省地方重要公事”之建设而这一地区在地理上又靠近汉口,与五国租界区和汉口沿江各码头隔江相望,交通和商业区位优良。张之洞正是看到了这些潜在的优势,才下决心要将武胜门外的武昌城北郊列为未来武昌城向城垣以外进一步发展的新区。

刘文祥说,武昌商埠区的开发建设构想,尽管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从清末到民国,地方上为了推进这一计划,仍然进行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张之洞在距离武昌旧城较近的沿江地方,还规划了一片“新街市”。按张之洞的最初构想,这一带开发为商业和居住区。虽然这一想法最终未能遂愿,但得益于道路建设和土地平整,在民国后,这一区域被民族资本家所看中,在此成立了“汉口第一纱厂”。这里最终演变为武昌的纺织工业中心。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