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科学治沙才能长远获益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时间:2023-04-09 12:15:25


【资料图】

近日,宁夏“跪地求水”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有人质疑,说在干旱地区种植杨树、国槐、丝棉木等需水量大的乔木,反而会危害当地生态系统。有人支持,说植树治沙时考虑经济收益无可厚非。

治沙时考虑经济收益,的确无可厚非,这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形成正收益的良性循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各种生态环保工程,才能持续而健康地运行下去。从中国的环保实践来看,科学治沙才能长远获益。

科学治沙,首先要算好长远的生态账。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大的乔木难以成林。宁夏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事件所在的宁夏马家滩镇,常年干旱少雨,属于资源型缺水区,主要依赖黄河过境水和地下水。在这样的地方搞生态建设,水资源是最大的瓶颈,以大水漫灌方式大量种植高大阔叶乔木,显然存在水资源浪费之嫌,算长远生态账,是年年亏本而不可持续的。乔木不是不能种,它能降低风速,可用于建设农田防护林网,或围绕绿洲搭建大型林带。但我们在实践中有过教训,缺水地区大面积栽种速生杨弊大于利,会出现地表植被退化、土壤水分减少等不良后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多年的治沙实践中,各地形成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科学经验,比如草方格固沙、种植耐盐碱耐旱的本地植物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防沙治沙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植被种类选择要因地制宜,治沙方式设计要因害设防,要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统筹考虑整体生态影响。

科学治沙,也要兼顾致富的经济账。一些人认为,种植耐盐碱耐旱植物,经济效益不佳,不如去种杨树、丝棉木等经济林木。这是片面而短视的认识。说短视,是因为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紧缺,大量种植需水量大的经济林木,只会导致浇灌成本越来越高,让经济林木变得不再“经济”。说片面,是因为看起来不起眼的低矮灌木或草类,不仅能防沙治沙改善生态,规划好了也照样可以源源不断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以宁夏来说,枸杞是著名的当地特产,同时也是一种耐干旱、耐贫瘠、耐盐碱的多年生灌木。在宁夏银川黄河东岸的荒漠化土地上,就有成功的“枸杞+光伏”农光互补电站的实践。光伏板可以发电,光伏板下种植的枸杞耐寒又耐旱,可以改善沙化土地、恢复生态。“农光互补”发展模式不仅让沙地大变样,还大大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

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目前,中国已经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为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珍视多年积累的科学治沙宝贵经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惠敏)

编辑:海霞责任编辑:孔令定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