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彩陶之旅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时间:2022-12-22 10:17:16

●王仁湘


(资料图)

我们拥有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宝库中满藏缤纷的彩陶。彩陶的美妙、古老与神秘,吸引了学者们的目光,也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自从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彩陶以来,中国彩陶发现和研究的历史,迄今已近100年了。截至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含有彩陶的史前遗址已有数千处。中国彩陶遗存之丰富,延续时代之久,谱系之复杂,内涵之深刻,为新旧大陆所罕见。

仰韶文化彩陶盆(陕西西安半坡)

黄河流域是中国史前彩陶文化孕育、发展,并走向辉煌灿烂的中心区域。至少在距今8000年以后,彩陶文化的萌芽在陇东高原的渭河流域破土。

最早的彩陶出自黄河支流渭河上游的秦安大地湾遗址下层,属于前仰韶时代,这类遗存被称为白家村文化(也称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等)。星星之火很快成燎原之势,白家村文化之后当地兴起的半坡文化,揭开了黄河流域彩陶文化发展繁荣,并开始向外拓展和传播的历史序幕。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漩涡纹双耳四鋬彩陶瓮

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中国史前的彩陶艺术出现浪潮式传播。这种传播是随着庙底沟文化大规模的文化扩张开始的,庙底沟文化影响远及东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北部河套地区的阿善文化和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还有南部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这样广大的地域内都发现过一些具有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这是很大的一次艺术浪潮,波及的地域非常广阔,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古代艺术传统开始形成,开始走向成熟。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圆点弧线水波纹彩陶盆

庙底沟文化彩陶 (甘肃甘谷西坪)

公元前3000年前后,史前艺术进入转型时期,彩陶文化在黄河中游地区开始出现某些衰落的景象。距今4500年前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过渡,持续发展、繁荣了3000多年的彩陶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陆续消亡。

公元前3500年前后,黄河支流渭水流域向西的一侧,彩陶文化开始走向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马家窑文化人群将中国彩陶文化推向新的鼎盛阶段。马家窑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之后,就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西北地区的彩陶文化西渐的步履加快,在西北大地彩陶文化历史的大潮中,掀起了东落西起的波浪。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河湟谷地、河西走廊的甘青地区,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在齐家、四坝、董家台、辛店、卡约、唐汪等考古学文化或类型中,彩陶依旧是其文化特征中重要和显著的构成因素。

庙底沟文化彩陶 (陕西华县泉护村)

公元前2千纪初前后,彩陶文化西传进入新疆的天山地区,沿天山山脉自东向西传播。天山地区的彩陶文化区域特征十分明显。哈密盆地有前后相承的哈密天山北路文化(或称林雅文化)和焉不拉克文化,吐鲁番盆地有前后相承的洋海文化和苏贝希文化,天山南麓一线有察吾呼沟文化,伊犁河流域的有穷科克上层文化(或称伊犁河流域文化),都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彩陶。

始源于渭河上游的彩陶文化,向东、北、南传播,对黄河中下游,中国北方大部,包括长江流域的部分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黄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传播至河西走廊西去的彩陶文化,继而西传进入天山地区以后,在天山地区又绵延了近两千年。汉代以后,伊犁河下游西天山地区的巴尔喀什河以东以南,中亚的七河地区、费尔干纳盆地,被称为所谓塞-乌孙文化中,亦见有东来彩陶文化的孑遗。直到此时此地,以大半个中国为舞台、结构恢宏的彩陶艺术的历史剧,最终拉上帷幕。

春秋—西汉初彩陶壶 (新疆沙湾大鹿角湾)

中国西北地区彩陶,自渭水陇山的白家村文化开始,到西天山伊犁河下游终止,前后经历5000多年的历史,在如此大时空范围绵延的彩陶,在中国史前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彩陶超时空传播的动能,与彩陶的内涵有关。彩陶纹饰是表述信仰的符号,而传播的过程就是信仰认同的重要途径。

关于彩陶纹饰象征寓意的解释,见仁见智。大多数学者认为,研究中国彩陶文化,需要设身处地站在用史前人类或者说原始思维的角度去审视。史前的原始思维,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广泛相信灵魂、神灵的存在,普遍存在着对灵魂、神灵的信仰崇拜,神灵信仰崇拜是原始艺术创造与传播的根本动力所在。

齐家文化带柄素陶鬶

我曾经认为,考察中国古代艺术史,大体以两周之间为界,分界之前的艺术关乎神界与灵境,表达的是幻象,主要的目的是娱神;分界之后的艺术是关乎人本与自然,主要目的变成了娱人。这是一个总体上的概括,是艺术创作的主导动力之所在,当然前后不同阶段的艺术,并不存在能够截然分开的鸿沟。我们考察史前彩陶艺术的象征意义,必须由信仰入手,不然是很难深入的,也是难得其解的。

中国史前的艺术,前后出现过三次艺术浪潮,这三次浪潮具有共同的主题,是都在造神运动中涌起,也都发展为非常成熟的艺术。

第一次艺术浪潮出现在距今8000年前上下,表现形式为分布在江南一线的白陶艺术。第二次艺术浪潮出现在距今7000~5000年间,表现形式是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彩陶艺术,彩陶艺术在西北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河西走廊和天山地区,延续的时间更晚一些。第三次艺术浪潮出现在距今5500~4000年间,表现形式是以良渚文化为主的玉器艺术。

这三次浪潮中一脉相承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用阳纹和阴纹相互衬托,表现神秘的信仰主题。掀起三次艺术浪潮的远古先民,创造了极其隐晦和抽象的符号象征体系,将对不同神灵的崇拜信仰,表现在自己独特的艺术旗帜上。史前三次大的艺术浪潮,彩陶艺术尤其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齐家文化三大耳素陶罐

中国史前时代,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是彩陶艺术的产生。如同文字书写了中国历史时期的历史那样,彩陶以其独特的隐寓方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以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大半个中国史前的历史,尤其是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史。

源远流长的中国彩陶文化,始终处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动态变化和联系中,每一个区域的彩陶文化都是整个中国彩陶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史前彩陶文化有始有终,构成了欧亚大陆东部彩陶文化完整的谱系结构。不同时代的彩陶文化前后相承,不同区域的彩陶文化互动影响,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史前彩陶文化谱系结构内部,存在密切的联系。要理解中国西北彩陶文化,就要站在彩陶文化经历的整个历史时空,进行历史性的俯视,对中国西北彩陶有整体和结构性理解,区域彩陶文化所具有历史的意义,才能突显出来。

(本文摘自《丝路彩陶》总序)

相关链接

临夏—中国彩陶的故乡

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因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彩陶王”出土于临夏,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

临夏彩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从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历经齐家文化,直至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时间跨度长达3000多年,其经历了兴起、繁盛、衰退的发展阶段,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文化发展史。

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 双勾纹双耳彩陶罐

临夏彩陶文化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从空间上看,遍布于临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趋势;从时间上看,从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一直延续到距今3000年前的寺洼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与特色,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

临夏彩陶文化为何如此发达且长盛不衰?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河流纵横,黄河干流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湟水、广通河、三岔河贯穿全境,境内沟壑纵横,丘陵密布,河谷宽阔。黄土厚积的河岸两边,边缘台地发育良好,宜耕宜牧,良好的自然条件、宜人的气候,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条件。

从考古发现来看,黄土地带是最易于滋生彩陶文化的区域。临夏境内河流两岸的台地和滩地上覆盖着厚厚的黄土,纯净细腻的土质为彩陶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造就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临夏彩陶文化。临夏是我国史前文化彩陶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以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为主的史前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出土文物文化类型众多,享有“彩陶之乡”的美誉。出土彩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闪耀着独特的艺术风采,其中以1950年在积石山县三坪遗址出土的“彩陶王”最具代表性。

辛店文化唐汪式回纹大双耳彩陶罐

临夏是中国开展彩陶文化考古最早、发掘最多,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地区,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夏鼐、裴文中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考古的足迹,其中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张家嘴类型、唐汪式等7种文化类型都因在临夏地区首次发现而命名,在中国彩陶文化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

临夏彩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繁缛绚丽的图案集中展示了我国史前文化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成果,对中国后来的纺织品图案、瓷器、玉器图案和装饰艺术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彩陶造型也对后来青铜器的造型、金属铸造和瓷器、雕塑、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辛店文化张家嘴类型双勾纹 太阳禾苗纹大双耳彩陶罐

临夏彩陶延续时代长、分布面积广、出土数量多,造型独特、色彩瑰丽、发展脉络清晰,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大气磅礴,达到了中国彩陶文化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临夏彩陶的大量出土,不仅使临夏有了“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而且证明了临夏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谱写了一段精彩华美的篇章。

编辑:马忠德 责任编辑:山桦

上一篇:

下一篇: